博客 时事热点 在新“稻路”上矢志“寻宝”

在新“稻路”上矢志“寻宝”

本文转自:辽宁日报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郑文静——

在新“稻路”上矢志“寻宝”

本报记者 胡海林

5月,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最忙碌的时候。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郑文静刚刚结束出差,来不及休息就匆匆赶到沈阳市苏家屯区一个水稻新技术示范现场进行指导。随后,她又赶到水稻所的秧田基地,了解几个新品种水稻试验开展情况。

风风火火、精力旺盛,这是郑文静给同事和学生的最深印象。作为一名水稻育种专家,她坦言:农业科研具有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只有“跑”起来,才能节省更多时间,提高研发出优质新品的概率。

“辽星1号”是水稻所打造的一款明星品种,其种植面积一度占全省的70%以上,国内累计种植面积超过5000万亩,但在大面积推广5年后,却暴露了稻瘟病抗性差的缺点。这对参与育种的郑文静触动很大,也推动了她从传统杂交育种向分子育种“跨界”。

“通过这些年的研究,我们看到水稻单产提升已经遇到了瓶颈。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就是选育具有口感好、出米率高、稳产高产、适应性广等特性的新品种,路径在于从繁复的稻种资源中不断寻找优异基因并应用。”郑文静介绍,这就是她今年花费较多时间,遍访国内众多水稻研究机构、高校、农事企业的原因,也是为了了解技术前沿,探讨合作意向,主动对接业务。

在水稻所的试验田里,新栽的秧苗泛着浅绿,不同区块标注着不同的水稻品名代码。站在田埂上,郑文静介绍:“这200亩田中有近5万份水稻育种材料,有的材料只占1平方米,科技人员需要在这几万份材料中仔细筛选。”

今年是郑文静主持“辽粳327”新品种试种的第二年,明年就要进行品种审定,她也因此多了一份忐忑:“去年试种的产量达到超级稻水平,抗性也很不错,希望今年的综合表现更为出色,不辜负我们前期在基因筛选、跟踪上付出的努力。”

紧迫感,是郑文静无法自我放松的原因。在她看来,随着AI、大数据等新兴学科的兴起,如何应用这些学科进行智慧育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育种就像寻宝,充满未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危机感,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增加找到宝藏的概率。”郑文静说。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reamwu.com/blog/article/pid-23547.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